经验交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理论研究>经验交流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激活高质发展动力
时间:2020-02-03  字体显示:  阅读:675次
2015年8月,赣榆区柘汪镇被确定为市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2017年11月,被确定为省第二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赣榆区抓住改革机遇,把改革试点作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加速崛起的有力抓手,解放思想,主动作为,扎实推进,持续深化,通过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提升了服务效能,打通了“关节梗阻”,激发了发展活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2018年,柘汪镇位列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133位、连云港市第一位。今年1—9月份,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5亿元,工业应税销售收入299.4亿元,工业开票税收22.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19.9%、79.1%。

一、改革背景 

改革之初,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凤凰北翼”,传统的镇级政府管理体制与柘汪镇跨越发展的要求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瓶颈,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镇级政府服务与辖区经济发展要求不同步。随着港口和临港产业区的不断壮大,柘汪镇的经济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对营商环境、规划建设、市场监管、基层治理、便民服务等要求不断提高,传统体制下的乡镇政府职能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镇级政府执法体制与基层执法诉求不适应。在传统体制下,绝大部分执法权限在区级机关部门,镇级政府执法权限相对较少、分布在各个站所,执法力量比较分散,与执法诉求不相适应,存在权责不对称、“小马拉大车”、“看得见、管不着”等执法困境,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查处,影响了镇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三是镇级政府功能定位与基层社会治理需求有差距。随着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社会治理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管理要求,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需求,出现了“大人穿小衣”现象,管理服务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改革举措 

  按照省经济发达镇改革要求,聚焦“1+4”模式,强化党建引领,聚力打造“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张网、指挥调度一中心”,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构建基层政府权责新体系。以党的建设为统揽,优化机构设置,规范权责清单,推动基层政府由管理向服务角色转变。创新机构设置。整合现有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按照“两办六局”架构,成立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社会事业局、建设局、政法和社会管理办公室、财政和资产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审批局8个职能机构。制定柘汪镇新三定方案,调整班子分工,条线分管领导兼任局(办)负责人,完善职能部门权责清单,机构设置由“独立型”向“融合型”转变,减少管理层级,降低运行成本,形成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基层政府运行新模式。强化党建引领。优化党组织设置,整合成立“两办六局”党支部,将支部建在网格上,60个村支部、32个机关(站所)支部、33个企业支部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完善党建责任清单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引领推动各项工作开展。深化党员“1+1”结对帮扶、党员代办、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审批服务、综合执法、网格治理等领域的先锋模范作用。筑强支部堡垒。立足“村社综合体、百姓会客厅、党建主阵地”的功能定位,建立班子成员、机关干部包村制度,实现行政村党建专员全覆盖。2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严格落实“一委三会”、三资管理等民主监督制度,促进村级规范管理。 

二是统一审批标准,打造高效便民服务新模式。以“一个门、一个窗、一个章”为目标,开发“一窗审批+社会治理”平台。深化“一站服务”。镇行政审批局实现“三个集中进驻”,镇级原有公共服务事项75项、驻镇机构58项、区级下放87项,全部进驻行政审批局。设立公安办事服务大厅、“水电气”客服中心,开辟24小时自助服务区。建立全程代办“绿色通道”,重大项目审批实行全程代办帮办,当好企业发展的“店小二”。推行“一窗办理”。整合原有民政、计生、社保、渔业、农技、建设等专业窗口,设置8个综合服务窗口,并在全市率先设立镇级“3550”专区。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全程网上流转,统一窗口出件” , “受审分离”、规范流程、标准操作。优化“一网通办”。开发柘汪镇“政务服务平台一窗受理系统”,相关审批服务事项全部录入,结合实际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事项配置;设置网上办事大厅,构建“实体大厅+网上大厅+自助服务”多元融合互联的审批服务新模式。建立信息共享制度,确保审批和监管无缝对接。 

三是坚持条块结合,打造全域联动执法新常态。以执法事项全面融合为方向,推动规范综合执法。组建一支队伍。整合城管、渔业、农业、文化、安监等执法队伍,成立镇综合执法局,综合设置3个执法中队,形成专辅结合共70人的综合执法队伍,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实行分片执法。将全镇划分为6个片区,按照“执法人员+执法辅助人员”的模式,建立常态化流动巡查机制,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实现了由被动执法向主动服务转变。依托智能化移动巡查执法APP,执法人员随时接收平台分派的案件任务,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和反馈。推进联合执法。打破条线限制,建立“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区级下放执法事项和镇级执法事项全部纳入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国土、环保等未赋权事项,由镇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统一调度,实行联合执法,形成联动态势,提高执法效率。 

四是深化网格治理,打造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依托网格化治理,将各类事项布局于网格中,构建一网式一体化治理新格局。统筹网格设置。按照镇区、村庄、港口、产业园区的布局,全镇共划分48个综合网格和6个专属网格,做到不留空白、不留盲区。将党建、包村、综合执法、公安等条线人员纳入网格管理,定岗位、定区域、定职责,形成协调共抓、一抓到底的“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信息员、联络员、党建专员、督查员”“一长六员”网格化综合治理新模式。推动网格共治。统筹城市综合、民生保障、治安法制、安全监管等九大板块,规范网格事项清单和信息采集标准,建立信息采集准入制度,督促网格员做好信息采集、问题发现、服务引导、线索上报等工作。打破部门与职能边界,形成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和“党群结合、条块结合、社群结合”的工作格局。实行闭环管理。实行“六定八步”工作法,依托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定格、定人、定岗、定时、定标、定责”的工作要求,和“采集上报、信息核实、确认受理、分流交办、跟踪督办、结果反馈、核查结案、考核评价”八步处置流程,对网格管理员和网格事项实行闭环式管理。 

五是强化数据集成,打造社会管理智慧新平台。整合安监、政法、海洋渔业、党建、公安等13条专网,开发建设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指挥中心,运用大数据实现职能机构联通互动,打造统筹指挥调度“中枢”。综合设定模块。紧贴发展需求,设置智慧党建、政务服务、网格化管理、指挥调度、综合执法、智慧环保、海洋渔业应急指挥、港口码头、禁违拆违等9大功能模块,为实现集中调度和及时处置提供依据。强化数据集成。将环安在线监测监控平台、海洋渔业应急指挥平台、临港新海湾监控平台、省界监管监控、镇域重要路段监控等纳入中心网格管理,强化各类数据集成,构建“港产城”一体化联动指挥调度体系。通过系统,可以随时调取船只、企业信息及省界人员、车流流动情况,时刻监管全镇主要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情况,及时采集省界相关不稳定因素等信息,实现网格事项及时预警。精准处置事件。按照“网格吹哨”“网格长处置”“中心派遣”“部门报到”工作流程,将一般事件解决在网格中,将复杂、紧急事件交办相关综合执法局、派出所、国土所等相关职能机构,确保问题及时发现、矛盾迅速处理。运用无人机、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影像检测分析等技术,实现了违建监管早介入、更精准。 

  三、改革成效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为赣榆区柘汪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解绑松绊”,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成效有: 

一是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行政效能。通过改革,扩大了镇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有效解决了基层政府权责不对称、“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加强了社会管理,强化了公共服务,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改革,压缩职能机构,减少管理层次,柘汪镇行政管理体制由“金字塔”变为“扁平状”,构建起紧凑、灵活、高效的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打破了身份限制,激活了干事动力,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二是强化了便民服务,创新了社会管理。柘汪镇成立行政审批局、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区,各村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改变了过去群众办事“距离远、程序多、满城跑”的状况,实现了“家门口、零距离”。通过改革,密织基层管理网格,将各类社会治理力量和集镇管理、文明创建、环境监管、安全检查、水源防护等工作全部纳入网格,构建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工作格局,实现了镇村治理“一张网”。 

三是激活了内生动力,增强了转型发展活力。“扩权强镇”,为柘汪镇优化了发展软环境、激活了发展新活力。今年以来,新招引过5亿元项目6个,在建重点工业项目12个,新建集中居住区5个,路网、污水管网等基础配套加快完善,城镇化全面提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工业开票税收重点经济指标,分别较2016年改革前同期分别增长103%、60%、700%。 

四是规范了执法行为,提升了基层政府形象。通过改革,实现了“一支队伍管执法”,构建了常态化巡查、联合式执法工作机制,形成了“组合拳效应”,而且执法半径短、反应快、效率高,违法行为及时得到制止,切实解决基层政府“看得见、管不着”的执法困境,解决部门之间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避免“一条马路多家管”“一起违章几家罚”等乱象,提升了基层干部队伍形象。 

中共昌邑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Copyright© 2011-2015 昌邑市机构编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03751号 技术支持:天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