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理论研究>经验交流
江苏南通市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构建“3+N”管理新体系
时间:2016-01-22  字体显示:  阅读:2399次

近年来,江苏南通市在“宽进严管”的前提下,以“领域全覆盖、责任全落实、管控全过程、监督全员化、服务全方位”为重点,着力推动政府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管理方式由管制型、粗放型向服务型、精细化转变,管理手段由分散式、封闭式向集约化、开放型转变,有效规范了市场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其主要做法是:

一、构建“3+n”监管体系,推动“领域全覆盖”。注重推动全领域、全范围的监管,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覆盖相结合,强化对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监管,着重围绕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三大领域”,研究制定全程监管办法,明确监管对象、内容、方式、措施、程序、工作要求、监管计划,力求内容完整、措施完善、程序规范、处理有据、监督有力。市场监管领域以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为重点,着力构建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监管体系;安全生产监管领域以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规定为重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环境保护监管领域以加强执法为重点,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动员全社会力量监督和约束企业环境失信行为。与此同时,以部门为单位,以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点,对取消的140项审批事项、下放的115项审批事项、保留的200项审批事项、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的156项事项、行政审批涉及的92个中介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分析评估简政放权的实际效果,查找权力运行的薄弱环节,全力抓好下放权力的承接落实、后续监管工作,逐条逐项制定监管措施,逐步构建起覆盖所有部门、所有领域的“3+n”监管体系,切实增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协同性、系统性,杜绝出现审批断档、管理脱节等问题,真正做到“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

二、构建清单监管制度,突出“责任全落实”。在完成权力清单编制的基础上,按照职责法定、权责一致的原则,以法律法规和部门“三定”规定为依据,在市属58家部门和单位中开展责任清单编制工作。突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重点,梳理出部门主要职责和具体工作事项3419项,理清部门之间职责边界375项,提出加强公共服务措施250项,落实事中事后监管责任319项,进一步厘清层级之间、部门之间、处室之间的职责关系,从根本上解决权责不对等、职责交叉、争权诿责等问题,让部门监管责任不断档、不脱节、不失位。将加强和规范中介服务管理纳入部门责任清单范畴,确立“谁使用、谁监管”、“谁审批、谁监管”、“谁发现、谁治理”的原则,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编制形成市级行政中介服务项目目录清单和收费目录清单,全面启动中介服务机构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出台《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管理考评暂行办法》,依法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着力整治违规收费、借权营生、利益输送等问题,坚决消除审批的“灰色地带”。同时,建立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根据承接保留下放行政权力的情况调整清单内容,不断强化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推动部门职责法定化、岗位责任具体化、责任主体明确化、责任追究规范化,确保“分得清责任、找得到人”。对因过错导致监管不到位的,严肃倒查追责。同时,将各部门事中事后监管责任的落实情况纳入市级机关综合绩效考评以及对部门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内容,严肃查处“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虚作为”问题,促进行政权力依法、高效、廉洁运行。

三、构建闭环监管链条,确保“管控全过程”。以开展国家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推行“集中审批、审管分离、综合执法”的改革模式,倒逼政府部门更新理念、转变职能,推动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有效衔接、全程贯通,促进投资创业快捷化、民生服务便利化、政府治理简约化,切实解决“以批代管”、“以罚代管”、“批而不管”等问题。事前强化预警防控,完善区域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风险警示制度,整合监督抽验、风险监测、信用体系、稽查执法等各类信息建立“大数据库”,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科学确定监管的重点、方式和频次。事中强化常态监督,大力推广“双随机”抽查机制,建立“随机抽查、一表共用、联合检查、结果公示”的监管制度,采取“飞行检查”、专项督查、专项审计、专项整治、事后稽查和绩效评价等方式实施严密监管,提高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能;利用物联网、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建立食品药品、重要产品质量溯源管理制度,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监督留痕、责任可究”的完整信息链条;综合运用重大项目辅导、服务发展建议、行政监管劝勉、执法事项提醒、轻微问题警示等方式积极开展行政指导,创新监管模式,增强实际效果。事后强化规范执法,按照阳光、高效、便民、统一的原则,在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以及区域内等三个层面探索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扯皮等问题,率先在市场监管领域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整合各县(市、区)工商、质监、食药监等执法职责,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执法队伍,将县(市、区)市场监管局80%以上力量下沉至基层,切实增强基层执法力量。在环境保护领域试点推进部门内部综合行政执法,将环保局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分别行使的固体废物、核与辐射、机动车尾气等方面的执法职能整合,理顺市、县环保监管职责,实现“一支队伍管环保”。在重点中心镇推进区域性综合行政执法,39个重点区镇全部组建综合执法局,代表区镇政府统一行使辖区内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权,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重拳打击不法行为和不法分子,切实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行为和合法权益。

四、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做到“监督全员化”。在加强行政监管的同时,强化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发挥信用体系的惩戒作用、行业协会商会的自律作用、专业化服务组织的约束作用、社会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快构建行政监管、信用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以信用管理为轴心,加快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和部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依法即时公布许可、备案、抽查检验、违法行为查处情况等,在省内率先出台《南通市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建立政府、市场与社会联动的多层次的信用联防奖惩机制,让违法经营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加快对优势行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领域行业协会商会的培育发展,促进行业协会商会布局结构合理规划;出台行业协会商会监管意见,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充分发挥其维护行业企业合法利益、规范行业企业市场行为、加强行业自我管理和服务、协调沟通企业与政府间关系的作用;加大对从事行政审批涉及的相关中介服务的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全面推行“政社脱钩”,在完成民政、建设、房管3个试点部门与所属17个行业协会脱钩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经信委、发改委、商务局、交通局、工商局、质监局等6个部门与所属的51家行业协会商会的脱钩工作,斩断不正当的利益关联,消除行业协会商会身上的“寄生性”和垄断色彩,推动全市行业协会商会健康良性发展。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充分发挥各方尤其是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健全完善投诉举报和督办机制,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认真核实、依法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建立跨区域专家互查互评协作机制,利用第三方力量开展专业化稽查和评估,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

五、构建高效政务平台,实现“服务全方位”。坚持便民利民导向,着力构建审批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三位一体”的政务服务新格局,打造具有南通独特竞争力的科学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全过程、专业化、零障碍、低成本、高绩效”。深入推进市级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率先通过国家级政务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市级行政审批全部实行限时办结制,年办件量超800万件,即办件比例高达90%以上,按时办结率保持100%,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9.8%左右;创新开展市级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工作,使审批总承诺期限由50个工作日缩短至22个工作日,实现提速56%;积极开展房屋建筑竣工联合验收工作,开发建成全省唯一的“房屋建筑联合竣工验收信息系统”,使验收时间由3个月缩短至20个工作日左右;大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三证合一”,极大缩短了创设企业审批时间;积极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开发建设加工贸易审批一站式申报系统,实现无纸化审批;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创新监管模式,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推行智能化卡口验放管理、通关无纸化、税费电子支付、电子化运抵报告、转关申报单自动核销等措施,南通地区无纸化通关率超90%;积极创新服务手段,推行个性化、特色化服务,打造了“南通出入境温馨之家”、“出国来华诚信通”等60多个服务品牌。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形成网上办事大厅和实体大厅“线上线下、虚实一体、联动互补”的政务服务新格局,市级行政审批服务网上受理量约占承诺办件量的30%。实行“监、管、办”相分离的工作机制,促进公共资源交易规范化,2015年上半年,完成交易项目1555个、交易额126亿元,节约(增值)资金9亿元。对涉及65个部门、单位的78条服务热线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建立以“12345”一个号码对外,集政府公共服务、投诉举报、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同时,紧扣“分类构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差异化政务服务格局”的目标,全面梳理并研究确定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机构设置、功能定位及服务内容,编制区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平台审批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推动政务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便民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

中共昌邑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Copyright© 2011-2015 昌邑市机构编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03751号 技术支持:天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