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理论研究>经验交流
山西省运城市“院校合一”推进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改革
时间:2021-07-27  字体显示:  阅读:403次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9周年,5月23日,“百年辉煌路、戏韵颂党恩”戏曲名家演唱会在市群艺馆举办,7位“梅花奖”获得者用12出蒲剧唱段加上民歌、舞蹈,为广大人民群众呈现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这是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市文化艺术学校)整体重塑改革后的第一次华丽绽放,用戏曲艺术向革命先辈致敬,既传承和弘扬了优秀蒲剧艺术文化,又满足了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既展现了市委推进“院校合一”的改革成果,又为建党100周年献上了诚挚的祝福,这是运城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

紧跟中央改革精神,科学搞好顶层设计

运城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精神,在深化市直事业单位改革中,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把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纳入改革方案重要内容,强力推动市文旅局所属“三个研究所”和市文化艺术学校4个事业单位进行“院校合一”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对组建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高度重视, 先后召开市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专题会、市委编委会进行专题研究,尤其是在确定改革方向、改革路径、改革实施过程中,市委书记丁小强同志亲自调研、亲自谋划、亲自设计、亲自制定路线图,先后15次指导推进改革,并安排市委编办就此项改革专题向省委编办汇报沟通了6次,最终实现了“院校合一”改革一步到位。在领导干部的配备上,市委任命党委书记1名、院长(校长)1名,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全面领导。二是研究规范机构名称。该机构从最初组建副处级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到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再到确定为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机构名称经历了三次变化。该机构名称的最终规范,不仅贯彻落实了“院校合一”的改革精神,而且凸显了我市蒲剧艺术大市的特色,得到了省委编委、省委编办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三是明确机构功能定位。为了把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这个机构组建好、作用发挥好,结合运城市实际,经市委编委研究,高站位、高起点将该机构的功能定位明确为“蒲剧艺术创作生产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并在“三定”规定中予以确定,进一步把蒲剧艺术事业做大做强,推动运城市乃至山西省蒲剧事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制定“三定”规定,整体重塑机构职能

按照推进教学、研究、创作、演出一体协同改革的方向,运城市委编办对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的“三定”规定进行了反复研究,几易其稿,按程序审定印发。一是职能配置整体重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把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蒲剧艺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蒲剧艺术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到“三定”规定中,落实到该单位履职全过程;坚持“院校合一”,将蒲剧艺术科研院所、演出团体、学校教学、技能培训融为一体,形成教学、科研、演出一条龙,打通人才培养、艺术生产、文化创新各个环节,确保符合蒲剧事业发展、机构履职实际。二是内设机构整体重塑。该单位内设机构除学生部、财务部、纪检室3个内设机构保留外,对其余内设机构进行了重塑再造,形成了“教学、研究、创作、演出、管理”于一体的内部管理架构。三是人员编制科学配备。在编制分配上,教学业务机构占24%、演出机构占49%、科研机构占5%、党政管理机构占22%,有效落实了国有文艺院团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改革精神。下一步,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人员交流使用相应配套政策,对三个演出团体的现有人员进行优化调整,蒲剧艺术名角、名演员保留在演出机构,不适宜上台的演职人员调整到教学业务机构或科研机构,确保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教学创作演出深度融合,有效激发院校生机活力

运城市委编办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以蒲剧创作演出为主体,以艺术教育和文化产业为两翼,推动教学、创作生产、演出深度融合,推动形成艺术精品和文艺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一是突出创作生产。专门设置了蒲剧艺术研究室、艺术创作室、市场开发服务中心3个内设机构,负责蒲剧艺术研究、创新创作,传承和整理、研究老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挖掘、研究濒临失传的剧目和演唱形式等,为教学业务机构、演出团体提供技术支撑及优秀剧本服务。二是突出深度融合。在制定“三定”规定过程中,对3个演出团体进行了整体重塑,并明确了党政管理机构与教学业务机构、演出机构之间的工作衔接及管理关系,建立起教学、研究、创作、演出一体协同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了演出团体创作生产能力不强、学校学生的学习实践不接地气等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院校合一”。三是实现资源共享。“院校合一”改革后,学生、演职人员可以共同使用学习、训练、演出场地及器材,真正实现了教学设备、排练场地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岗位交流机制,鼓励教师上舞台、优秀演职人员上讲台,实现了优秀人才资源共享;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平台,又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渠道。

通过“院校合一”改革,真正实现了学生有出路、院校有未来、蒲剧艺术事业有长远发展的改革目标,进一步激发了院校的生机与活力,必将会推陈出新创作生产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不断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共昌邑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Copyright© 2011-2015 昌邑市机构编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03751号 技术支持:天泽科技